|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,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、现代农业深度融合。当前,服务业与制造业、农业深度融合而催生的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构成了产业链延链增值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。应充分利用实体经济体量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不断夯实服务业融合发展根基,全面增强服务业融合化质效,通过发挥融合集成效应形成竞争优势,从而在新格局、新循环、新赛道中确立面向未来的现代服务业引领位势。
一、聚焦产业间融合重点,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
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,不仅可以带来制造业供给质量的改善、生产效率和附加值的提升,也将带动先进制造业生产范式的根本性变革。应当围绕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,培育壮大工业设计、信息技术服务、人力资源管理、知识产权服务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经营主体。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,培育系统解决方案、供应链管理、个性化定制等模式,推动制造业企业向“产品+服务”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。推动服务衍生制造发展,鼓励服务业企业发挥技术、渠道、创意等优势,通过委托制造、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。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,则可以将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,优化农业资源配置,完善农业产业链、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。应当立足农业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过程,培育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,创新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,大力提升种业研发、仓储物流、农机作业及维修、农产品营销、金融服务、资源回收利用等服务水平。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鼓励农业与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旅游、健康、体育等产业融合,发展农业研学、乡村文体、乡村旅游、乡村康养等特色产业。
二、深化服务业内部融合,积极拓展服务增值空间。
围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、上水平,提高人民生活品质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适应服务业各领域交叉渗透、交互作用、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,推动科技、信息、文化、旅游、出行、健康、养老、设计、法律等服务业相互融合,积极拓展服务增值空间。立足于激发和满足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市场需求,鼓励服务业企业跨越传统产业边界、整合产业要素资源,基于细分领域跨界融合创造更多的服务业新模式、新业态,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叠加的放大效应,大力发展“文化+”、“科技+”、“信息+”、“旅游+”等融合型服务行业,实现服务业的业态创新和功能完善。强化服务细分行业交流渗透,有效整合各细分行业核心资源,鼓励有优势的服务业企业实施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组,打造跨界融合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。
三、发挥数字技术粘合作用,拓展培育新业务新业态
随着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远程交互等软硬件技术持续突破,数字技术作为技术进步或通用技术引入生产、组织和运营环节,能够带来创新效应,从而实现部门内部技术升级和产业间技术扩散,是产业实现融合的基础条件。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整体解决方案、总集成总承包、现代供应链管理等价值增值能力强的行业领域,通过数字化提高生产制造与服务融合匹配度。加快优化产业资源配置,聚焦金融、物流、商务商贸、交通出行、健康养老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重点领域,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,重点围绕数字医疗服务、数字文旅服务、数字教育服务、无人经济等领域,全力打造具有在线、智能、交互特征的新业态、新模式,构建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发展新格局。
四、搭建融合载体平台,嫁接多层次多维度融合
载体平台是全面增强服务业融合化质效的关键中介。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、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,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,总结推广“制造+服务”典型经验。推动文化、旅游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,强化新材料、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中的应用。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。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成本,更好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。高质量创建认定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支持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。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。依托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、特色消费街区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,推动商贸、文化、旅游、养老等服务业融合互促。此外,还应当注重搭建先进制造业、现代农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产业联合体,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和网络协同制造,提供各类配套服务,为产业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。(作者:毕朝国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研究员)